报告嘉宾,持续更新中......



张启发 院士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1986年回国,历任华中农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2013年任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1992-2016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2000年至今国家农作物分子技术育种中心、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武汉)主任。2021年聘任湖北洪山实验室主任。兼任《Molecular Breeding》主编、《Modern Agriculture》共同主编,《PNAS》、《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BMC Genomics》等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

  长期从事水稻功能基因组和遗传改良研究。构建了大规模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和资源平台,鉴定分离了一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水稻功能基因,在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生物学基础(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雄性不育、亚种间杂交)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建立了基因组育种的技术体系;提出了“绿色超级稻”理念(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组织实施了“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国家重大项目,带领团队培育出一批具绿色性状的水稻品种并应用于生产。提出“以双水双绿重塑鱼米之乡”。近年来聚焦发掘黑米的营养健康价值,提倡“全民食用黑米,促进营养健康革命”。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ture Biotechnology、The Plant Journal、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中国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56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作物科学学会杰出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等奖励。








桂建芳 院士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至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001年至2007年任所长;2001年至2011年任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08-2013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2007-2017年)。现任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分会理事长,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主任,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水生生物学报》和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主编;Gene,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通报》编委等。

桂建芳院士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相关的发育遗传学基础和生物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多倍体银鲫的遗传基础和生殖机制,培育出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银鲫养殖新品种;首创一条精准高效的基于X和Y性染色体连锁标记快速鉴别培育全雄鱼的性控育种技术路线。已发表研究论文530多篇,其中SCI刊源论文340多篇,出版专著和研究生教材10部,主持或合作培育水产新品种4个。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10多项科技成果奖。








杨维才 院士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崖州湾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1987年就读于兰州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5年至2000年期间,先后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至2002年,在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高级科学家,任植物生殖和棉花生物技术实验室主任。2003年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荣获国际植物有性生殖研究会(IASPRR)杰出服务奖(2008年)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曾担任中国遗传学会和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并担任《植物学报》、JIPB和JGG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以及Molecular Plant、Cell Research等杂志的编委。

杨维才院士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植物生殖发育生物学领域,近年来在雌配子体发育、花粉管导向和早期胚胎发生的分子遗传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了SPL、SWAs、CCG、DAU和POD1等多个控制植物生殖发育的关键基因,并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 Cell、Genes & Development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2015年编辑出版了《郑国锠细胞生物学》,2022年创办了Seed Biology杂志。








韩斌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水稻的基因组学和数量遗传学研究。完成了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综合分析,开创了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体系,系统研究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发现并鉴定了多个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为水稻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5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学士学位。

1988年获得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分子遗传学硕士学位。

1992年获得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博士学位。

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主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






曹晓风 院士


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植物表观遗传学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CAS-JIC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任。   

1988年曹晓风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硕士研究生;1991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生化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9年至2003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研究员;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1年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9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曹晓风长期从事植物表观遗传学、植物基因组学相关研究。




                          



何光存 教授


武汉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水稻抗褐飞虱研究,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成果,国际首次成功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揭示了水稻抗褐飞虱的遗传基础;首次鉴定了被植物免疫受体识别的昆虫唾液蛋白,揭示了细胞自噬精细调控抗虫性与生长发育平衡的机制;阐明了水稻抗虫信号通路,发现了抗虫水稻强化细胞壁和堵塞筛管阻止褐飞虱取食的抗虫机制。创制的水稻抗飞虱新种质及基因功能标记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利用,推动我国抗褐飞虱育种实现了零的突破和大面积生产应用。

其中在Nature、Nat Genet、PNAS、Plant Cell、Mol Plant、Plant Physiol等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一百余篇,抗褐飞虱基因相关发明专利国内外授权20项;被国际同行学者大量引证和高度评价,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大北农科技奖特等奖、中国发明专利奖等多个奖项。








游艾青 研究员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湖北省遗传学会副理事长。

武汉大学的博士导师。

中共党员,博士,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长期从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及相关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部省级课题30多项,主持(参与)选育通过省级审定水稻品种30多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二等奖(排名第一)各1项,省部级奖励1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在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70多篇。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特级专家等荣誉称号。

1990年7月江苏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工作;

1990年7月任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科技干部;

2001年3月任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其间:2001年7月至2007年6月在武汉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2005年3月任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其间: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在湖北省党政干部华中师范大学培训部处级干部第48期进修班学习;

2013年1月任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其间: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在省委党校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习,2017年6月当选中共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党的十九大代表;

2018年12月任省农科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其间:2019年5月增补为中共湖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021年5月至2021年7月在省委党校厅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22年2月任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李国红 教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染色质高级结构及其表观遗传调控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解析了高精度的30-nm染色质纤维的三维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一种全新的30-nm染色质纤维左手双螺旋结构;发现“四核小体”结构是染色质纤维折叠中的一个重要中间结构单元,在基因转录、表观遗传信息传承和人类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系统研究和揭示了组蛋白变体识别和组装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同时,揭示调控DNA复制起始的表观遗传新机制。

  其中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 Mol Cell, Genes & Dev和Dev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相关成果入选多本国际知名教科书和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先后入选和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HHMI国际研究学者(2017)、“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新基石研究员项目。








张灼华 教授


1989年获湖南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分子病理学博士学位(Ph.D.)。现任南华大学教授/校长,中南大学教授,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研究与预防重点实验室主任。张灼华教授主要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

主要学术荣誉包括:1998年获霍东英青年教师基金,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8年入选中央组织部首批“千人计划”。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长江成就奖一等奖(排名第三),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3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主要学术任职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六、七届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第四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澳大利亚 Flinders 大学荣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美国 NIH NOMD 基金评审委员,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Journal of Neurochemistry, Mitochondrial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Genetics, Fundamental Research 等国际学术杂志编委。








夏昆 教授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界优秀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南华大学副校长、儿科罕见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人类重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分子机制。Nat CommunSci AdvMol PsychiatrCirculationCell ResAm J Hum GenetBrainGenet MedNat GenetNat NeurosciJ Med Genet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六)等国家、部省级奖励。







蔡永萍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历任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研究生院院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院校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生物科学与技术专家委员,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 

长期从事植物细胞工程、次生代谢和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要以安徽特色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木质素及生物碱等次生代谢途径调控和解析,挖掘安徽特有药用植物种质资源,通过细胞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方法进行安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40多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选育中药材新品种14个,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发表论文90多篇。主编教材8部。








代方银 教授


教授,博导,教育部国家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神农领军英才。现任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蚕学会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遗传学会理事长等。

  代方银教授长期从事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发展建成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解析20多种家蚕性状基因,育成家蚕新品种5个,主持完成“千蚕基因组”计划,绘制首张家蚕泛基因组图谱(入选“2022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在Nat Commun、Mol Biol Evol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成果奖,获中宣部命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熊立仲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部杰出科研人才、“绿色超级稻”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农业部专项、“973”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等科研课题30多项。长期从事植物非生物逆境抗性的分子基础研究,在水稻抗旱性的遗传和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建立了水稻抗逆功能基因组和高通量表型组研究平台及抗旱设施;深入解析了水稻抗旱性的遗传基础并鉴定了一批重要抗旱相关基因的功能;在水稻中发现多条控制水分散失(“节流”)的新途径;在植物中首次揭示了SKIP蛋白增强细胞活力提高耐旱性的新功能;发现了MODD调控水稻抗旱性的新机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其中在Nat Plants、Mol Plant、Plant Cell、Nat Commun、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0多篇,代表作发表,论文总他引3000多次,单篇最高他引1000多次,连续7年入选高被引学者榜。获得了中国基因发明专利29项、国际专利4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持续更新中......


重要日程提醒:


论文截稿日期:2024年7月20日


线上注册截止日期:

2024710日前,在职人员1200元/人,学生800元/人

2024710日后,在职人员1500元/人,学生1000元/人



招商联系人:

杨国华   电话:15607196951

    慧     电话:18307188085